高校校長卸任後都去哪了?近日,有記者梳理了116所“211工程”高校,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卸任的校長履歷,發現共有49名校長卸任後,多入仕途。(4月10日《新京報》)
  中國高校校長卸任一般會發生在兩種情況時,一是年齡到任,二是工作調動。高校校長卸任後都去了哪裡?他們當中大部分到了黨政機關、軍隊、科協、人大、政協等部門當起官員,只有很少的人回到科研、教學崗位。這種“轉戰”地方繼續入仕的現象,說明在中國去行政化之難,同時也表明“學而優則仕”的根深蒂固。
  在我看來,高校校長卸任後是從政還是回到科研、教學崗位,是一個人學術功底的具體體現,更是一個人潛能的延伸。我們知道,能走上高校校長的位置,一定是有著不凡的科研、學術背景。過去在忙碌的教學管理中沒有時間搞研究,如今卸任應該說提供了重拾學術的機會。卸任後的校長,選擇從政並非是好的出路,實際上校長卸任後返回教職,潛心治學,更能讓人刮目相看、肅然起敬。比如,曾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王大中院士卸任後成了《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反應堆》的第一完成人,並藉此榮獲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再比如,中國人民大學老校長李文海在卸任後,也醉心於學術研究,2012年8月,還出版專著《清代官德叢談》,直到臨終前一天,還完成了學術論文《〈聊齋誌異〉描繪的官場百態》。這些卸任校長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向人們證實他們的治學真功夫。
  在美國,高校的校長,很多在卸任後,就回到教學科研崗位,這是很平常的。包括總統卸任以後,也是出書,講演,教書,到處表現其賺錢的“真才實學”。為什麼在我們這裡,高校校長卸任後除了做官,寧肯做個“二政府”也不會去乾點讀書人該做的事情呢。
  對此我們除了歸咎於體制上“官本位”思想嚴重,恐怕還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覺得入仕比做學問要容易。當然,從政也是一種能力,是管理社會的能力,但是我總覺得這種能力不應該是有著良好學術經歷的高校卸任校長追求的。我所期待的是,我們的高校校長在高校管理崗位上是一把好手,卸任之後,科研、治學同樣有一番作為,這既是個人實力的證明,也是讀書人的最後歸宿。
  文/孫建清  (原標題:高校校長卸任後去向昭示真功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zzrqzii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